蛋白质组学驱动的我国精准医学——记复旦大学卫健委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发布日期:2021-06-07 浏览次数:106082
在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2021年实验室开放月活动中,由复旦大学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陆豪杰教授课题组主办的“蛋白质组驱动的我国精准医学”在2021年5月23日下午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明道楼圆满举行。因考虑疫情防控,本次活动为线上宣讲模式,共5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复旦大学卫健委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1名老师和4名学生志愿者精心准备了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蛋白质组学的发展,第二部分是蛋白质组如何驱动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
当天下午天灰蒙蒙的,还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观众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很多观众甚至早早地在腾讯会议房间等待。下午两点,活动正式开始。志愿者吴柔君开始了本次科普,首先从高中课本就学到的中心法则引入为什么要研究蛋白质的重要性,列举了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α-葡萄糖苷酶作为阿卡波糖——降血糖药物的作用靶点,给大家展示了蛋白质的重要作用。然后基因组计划切入介绍什么是蛋白质组学以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最后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生物质谱技术。向大家娓娓道来为什么要研究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
之后,志愿者熊莹莹讲解了蛋白质组研究内容方面,包括研究蛋白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翻译后修饰等,其中对糖基化翻译后修饰进行了重点介绍,并为大家列举了几个糖蛋白作为癌症标志物的例子和新型肿瘤免疫疗法。
接下来志愿者李月悦开始介绍了精准医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重点讲解了精准医学的概念和提出的历史,对比了中国和美国精准医学发展的侧重点不同,通过直观的数据对比,展示了我国癌症发生发展的趋势,以及精准医学能够在癌症和肿瘤治疗中起到的作用,和发展精准医学的迫切需求。同时还列举了中国精准医学在胃癌和肝细胞癌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仅通过分析蛋白质组实现了癌症的分型,揭示并验证肝细胞癌治疗的潜在靶标SOAT1,为之后我国蛋白质组的在精准医学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讲座的趣味性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科普完什么是蛋白质组学,以及什么是精准医学的基础内容之后,志愿者们给学生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是你,你如何在临床的精准治疗中合理地应用蛋白质组学呢?”在同学们思考之际,志愿者刘雪娇为同学们举例说明了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的广泛运用。如应用蛋白组学发掘疾病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或者发展靶向精准治疗药物等。(如下图所示)
并介绍了我们课题课题组在相关应用方面做出的贡献。如应用蛋白质组学发掘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或通过糖化蛋白质组分析,开发了一种发现和验证血清中糖化生物标志物的方法等。
会后,同学们和实验室的老师及志愿者们展开了积极的交流讨论,并纷纷表示这样的科普活动贴近生活,又接触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也让他们深深感受到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科学家的贡献。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介绍同学们下来一定会有更加深刻地思考,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科研精神已经在他们心中慢慢萌芽,这次的体验可能已经成为了他们中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供稿:复旦大学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陆豪杰教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