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贷(中国)

专题会议

代谢专业分会开展第四期“代谢纵横”学术沙龙活动

发布日期:2023-12-05  浏览次数:26623

      11月30日,由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以下简称“代谢分会”)主办的“代谢纵横”学术沙龙顺利进行。第四期沙龙的主题是“肠道菌群与代谢”。沙龙生动体现了代谢分会 “基础与临床融合” 的宗旨,临床和基础专家各抒己见,热情交流。沙龙活动通过网络会议室与平台直播方式开展,有300人出席网络会议室,2415人从中国生化与bc贷(中国)视频号、壹生、Bilibili平台直播间观看。

 

      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是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副所长陈雁主持了沙龙对话。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姜长涛教授探索不影响菌群组成,特异性调控菌株功能的干预措施,指出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是代谢性疾病的潜在靶点。一方面姜长涛教授发现了与肠道微生物系切相关的胆汁酸,其特殊性在于可以抑制肠道FXR,发挥平衡作用。宿主肠HIF-2通过TGR5途径重塑菌群胆汁酸代谢酶谱,加重代谢性疾病,揭示了宿主调控肠道菌群的新范式,并系统揭示菌群介导的胆汁酸转化是器官互作的关键机制与共同机理,靶向胆汁酸酶可以改善代谢性疾病。另一方面,姜长涛教授指出肠道菌群通过降解尼古丁改善吸烟诱导的NASH,并提出了代谢性疾病肠治的新理论和肠道菌源宿主同工酶的概念。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发现了菌源宿主同工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其中代表性的菌源DPP4可以降解GLP-1,发挥对血糖代谢的调控作用。除此之外,宿主的西格列丁抑制剂不能有效抑制菌的DPP4从而介导西格列定的临床响应性的差异,进而筛选特异的菌源靶点抑制DPP4来改善相关疾病。

      接着,美国罗格斯大学应用微生物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学特聘教授赵立平教授指出肠道菌群系统由2个相互竞争的功能群构成核心骨干,有益的功能群命名为Foundation Guild,有害的功能群命名为Pathobiont Guild,它们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影响宿主的健康。赵立平教授提出了2种菌群失调的模式,一种为D-type (Deficiency of Foundation Guild), 另外一种为L-type (Loss of Foundation Guild)。赵立平教授强做调菌群研究时不要参考任何数据库,要让数据本身说话,并建议将基因组序列组装出来,通过功能群的分析找到和健康相关的菌群,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两位讲座人与沙龙嘉宾徐爱民、贾伟、毕艳、吴浩等教授和听众开展热烈交流,活动进行2小时后圆满结束。

      作为代谢分会的精品学术活动,代谢沙龙旨在围绕一个个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学术方向,荟萃国内外长期耕耘该方向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探讨,将该领域的概况、痛点和前沿呈现给听众。沙龙前4期主题分别为肥胖、糖尿病、脂肪肝、肠道菌群。欢迎继续关注代谢沙龙的后续活动。

讲者风采

 

赵立平教授作报告

 

姜长涛教授作报告

参与讨论的专家们畅所欲言

No.1

 

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讲席教授徐爱民教授发言:

      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可能是因果并存的。尽管目前很难确定某种单一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但从治疗角度看,或许能否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达到缓解或治疗疾病的效果,要比许过于执着于因果关系的判定更有实际意义。然而,鉴于肠道菌群的复杂性以及人群的个体性差异,找到普适的干预方案尚面临着巨大挑战。

No.2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上海交大医学院、六院教授贾伟教授发言:

      肠道菌群的机制研究是近十年来的热点问题。尽管不断有新的机制被阐明,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科学问题正逐步浮现,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知也在不断上升。首先,基因研究方面,测序及高通量技术的应用,在探索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在宿主体能发挥的功能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新的药物靶点的产生不断奠定基础。其次,代谢研究方面,大量的代谢组学发现宿主体内的代谢物与肠道菌群高度相关,这提示着肠道微生物对宿主代谢的深刻影响,也在催生着新药物的发现与应该用。最后,免疫研究方面,肠道菌群、代谢、免疫三者的结合相信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肠道菌群机制的认识。而这三个方面的机制研究是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的。当前因果关系的研究、研究技术的更迭、数据计算的进化、不同领域的关联分析都是当前机制研究面临的挑战。

No.3

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毕艳教授发言:

      首先从治疗的角度分享了几种肠道菌群的应用方法如粪菌移植,饮食、益生元、特定的膳食纤维,共生微生物的菌落,工程化共生菌,菌群衍生蛋白和代谢物。其次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粪菌移植的应用可及性高,但也有一些不足和挑战;饮食、益生元、特定的膳食纤维的应用是比较方便安全的,但需要详细前期研究基础;其他的几类方法则需要根据所需进行设计实施。最后就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的关系认为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No.4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吴浩研究员发言:

      不同的地域之间肠道菌群变化易受环境饮食因素的影响。不同种族和地域间,肠道菌群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中国人和瑞典人,这样的差异可能是种族的遗传和饮食环境不同导致的。肠道菌群是一个代谢器官,由于其可变性区别于传统的代谢器官,认为在以后开发益生菌时可重点关注在大部分人的生理和疾病状态下存在量较高的核心菌群。

 

代谢分会会长李小英教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