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化学和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第六期“代谢纵横”学术沙龙活动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4-09-19 浏览次数:10649
2024年9月12日,由中国生物化学和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以下简称“代谢分会”)主办的第六期“代谢纵横”学术沙龙顺利进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与临床”。沙龙生动体现了代谢分会“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宗旨,临床和基础专家各抒己见,热情交流。沙龙活动通过网络会议室与平台直播方式开展,有278人出席网络会议室,3071人从平台直播间观看。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长时间患糖尿病而导致的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性降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本次代谢沙龙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讨论。大连医科大学管又飞教授主持沙龙对话。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脏科主任郝传明教授从临床的角度介绍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最新研究进展。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处于第一位,且发病率逐年提高。CKD管理关键是原发病管理,包括延缓肾脏功能恶化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这两方面。近年来,CKD管理方面颇有进展,如危险因素控制和器官保护药物使用,但形势仍不容乐观,数据表明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脏并发症占到了透析患者的一半。郝教授从SIRT1基因入手,通过系列工作揭示糖尿病肾脏和衰老肾脏的共同病理过程涉及SIRT1的基因表达和活性降低,并具有临床干预和转化应用前景。
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易凡教授分享了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和最新进展。肾脏衰老可能导致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肾脏衰老过程中,表观遗传改变可能是关键因素,如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易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揭示的SIRT6、GPR183、LAPTM5等一系列重要致病基因和靶点干预的研究;揭示靶向GPCR受体作为上游,可以改善表观遗传调控和代谢稳态失衡,从而改善肾脏衰老过程,缓解糖尿病肾病症状。
两位讲座人与分会主任委员李小英、沙龙嘉宾陆利民、赵景宏、陈丽红、陈思凡等教授和听众开展热烈交流,活动进行2小时后在意犹未尽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作为代谢分会的精品学术活动,代谢沙龙旨在围绕一个个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学术方向,荟萃国内外长期耕耘该方向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探讨,将该领域的概况、痛点和前沿呈现给听众。欢迎继续关注代谢沙龙的后续活动。
代谢沙龙精彩掠影:
郝传明教授在作报告
易凡教授在作报告
管又飞教授在主持沙龙
在管教授的主持下,参与讨论的专家们热烈发言,观点鲜明,充满睿见。
No.1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陆利民教授发言:
陆教授指出表观遗传学和衰老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陆教授认为表观遗传学是影响这些疾病发病的关键环节而非基因突变或缺陷。接着陆教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所有衰老的表型都一样吗?例如非糖尿病肾病衰老表型与糖尿病肾病衰老表型是否存在区别,如果存在,具体在哪里呢?继而陆教授提出自己的想法:AKI主要受损部位是近端小管,而SGLT2药物对肾脏易感部位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陆教授认为SGLT2药物的主要保护靶点位于近端小管。最后,陆教授总结了目前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仍存在挑战,研究需要从后期并发症的角度来寻找解决方案。
No.2中国生物化学和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发言:
李教授指出CKD本身是一个衰老的问题,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只能达到延缓肾脏衰老的效果。衰老的肾脏对外界损伤性的因素极其易感,包括环境因素和机体自身因素。SIRT1或SIRT6的变化都是肾脏对外界应激的保护因素减少所致。会议最后李教授总结道:目前我们面临糖尿病肾病的形势严峻,患病人数占肾脏科病人的50%,且血糖控制的好坏,与后期肾脏病并无直接关系,肾脏自然的进入机械性的转运过程,这让研究者们面临巨大挑战。虽然目前不能逆转已经进入到自然进程阶段的疾病,但我们可以将疾病的关口前移。当下研究重点从疾病和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出发,研发靶点药物,但实际与生活方式相关的体重问题才是糖尿病的源头问题,即肥胖超重问题。而现在正是大好时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推行,使得越来越多有效的减重药出现,卫健委连续三年实行体重管理,使得全民肥胖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得到控制,这就从源头上避免了糖尿病和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也就大大降低了CKD的发病率。
No.3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赵景宏教授发言:
赵教授指出目前糖尿病肾病占据了肾脏类住院患者的首位,且增长速度快。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包括损害肾脏所有固有细胞,进展较快,治疗难度大,且可能导致一些病人出现难以遏制的电解质紊乱而早期启动透析。近年来,降糖药物和新型药物如SGLT2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长期循证医学观察。随着SGLT2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无蛋白尿的糖尿病肾病肾衰竭病人呈现增加的趋势,这表明这些药物对糖尿病蛋白尿流失起到了一定的控制和改善,但并没有改变肾纤维化的自转过程。衰老相关的基因,作为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对其进行靶向的干预对足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损伤都有作用,这种共性的途径的发现和干预对未来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赵教授提到了SGLT2降糖药物的心肾保护作用,以及新型脂代谢药物的开发未来可能成为糖尿病肾病改善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方向。
No.4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陈丽红教授发言:
陈教授分享了3点见解,同时回答了部分听众的提问。她认为糖尿病肾病的核心机制并不是由肾脏单一所致,我们更多需要关注心脏与肾脏甚至代谢器官包括肝脏和脂肪之间的跨器官对话,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跨器官对话。在思考糖尿病肾病的空间异质性时,陈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衰老或者糖尿病肾病时,细胞是同时发生变化还是存在先后次序。此外,陈教授还提到了生物钟紊乱在慢性心脏病和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尽管基因变化不易,但环境变化可能对生物钟产生较大干扰,从而影响慢性心脏病和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目前还没有有效方法缓解生物钟紊乱,因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点。
No.5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思凡教授发言:
孙教授认为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治本,即治疗能量过剩所导致的糖尿病中前期病变。孙教授指出胰岛素虽然可以降低血糖,但也会促进肥胖等并发症,这对于能量过剩不利。另一方面对于并发症需要治标,应从早期诊断、早期筛查和干预入手。同时,寻找敏感、特异的损伤标志物进行大规模筛查,有助于预防治疗和早期干预。对于糖尿病后期,寻找共性的重要靶点虽然存在困难,但已有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效果良好。对于SGLT2的脱靶问题,孙教授认为SGLT2的靶点可能位于心血管,因此除独立降糖外,对心肾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随着血管的流运,对于不同细胞的反应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细胞存在配体响应受体表达的时空特异。器官组织的异质性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生物化学和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