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贷(中国)

专题会议

探索分子诊断前沿,点燃学术思想火花 ——记“第二届紫金临床分子诊断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紫金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

发布日期:2024-11-08  浏览次数:5414

2024年10月17日-19日,由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分会与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IFCC)肿瘤分子诊断委员会专家共同举办、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紫金检验联盟承办的“第二届紫金临床分子诊断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紫金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在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拉开帷幕。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研究中心刘小龙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临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临床化学与实验医学联合会(IFCC)分子诊断委员会委员、大会主席潘世扬教授分别在“第二届紫金临床分子诊断国际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崔巍教授,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Ettore Capoluongo教授,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Andrea Ferreira-Gonzalez教授,美国犹他大学陈忠教授,上海长征医院仲人前教授,北华大学夏薇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郑晓群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唐时幸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洪教授,陆军军医大学郑峻松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黄庆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佐君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黄海山教授和浙江省肿瘤医院钱旭教授等。

致辞领导

开幕式嘉宾合影

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潘世扬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成彬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王传新教授和国家药品监管局医疗器械监管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树才先生分别为“第十一届紫金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致辞。他们对本次盛会的隆重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本次会议在推动临床分子诊断学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重要性做了充分肯定。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和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周钦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马洁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候任会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谢鑫友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田亚平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关明教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亮教授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副总编杂志编辑部干岭主任。

致辞领导

开幕式嘉宾合影

会议日程

本次大会设计了主旨报告,以及“前沿探索”、“诊断标志物研究前沿”、“医工结合与转化医学”、“体外诊断产学研融合”、“实验室智慧化与管理”、“肿瘤液体活检”、“实验诊断与慢病管理”、“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临床分子诊断案例解析”九个主题论坛与圆桌派,还有包括C-MDO工作会议、专家共识编写会及编书会等专题研讨会。本次大会特别邀请了来自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专家与中国学者,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同时,参会代表们也进行了充分交流研讨,这对加强分子诊断领域建设、促进检验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大会报告

10月17日

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Ettore Capolunogo教授

《Liquid Biopsy in clinical practice: state of the art》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Andrea Ferreira-Gonzalez教授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wards broad adoption of liquid biopsy in Clinical Oncology》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研究中心 刘小龙教授

《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s prevent lung adenocarcinoma initiation》

美国犹他大学 陈忠教授

《Molecular diagnostic approach and prospect fo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潘世扬教授

《Tumor specific protein 70 targeted CTC isolation and NGS analysis》

浙江省肿瘤医院 钱旭教授

《Translational Proteomic-based Molecular Diagnosis for Thyroid Cancer》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金岳心子博士

《Tumor Specific Protein 70 Promotes Tumor Immune Escape》

主持人风采

10月18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杨正林教授

《ABCA1调控脂代谢稳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 顾宁教授

《不断研发高性能医用磁性微纳材料,积极推进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医学》

解放军总医院 田亚平教授

《老年前列腺增生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精准风险评估和个体化防治措施应用示范》

哈尔滨医科大学 周钦教授

《Multi-Omics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Mesenchymal-to-Epithelial Transition in Kidney Development》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马洁教授

《从循环免疫细胞中发现肿瘤标志物》

主持人风采

前沿探索论坛

“前沿探索论坛”由浙江省人民医院吕建新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邢金良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浙江省人民医院吕建新教授、空军军医大学邢金良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瑜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唐时幸教授、南京林业大学付幼心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李永哲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谢春明教授分别作了《基于分子编程技术的诊断策略与临床应用前景》、《血浆游离线粒体DNA片段组学特征解析及肿瘤早诊应用研究》、《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医学研究应用》、《LDT产品研发与应用:机遇与挑战》、《菲醌类染料光点击化学研究》、《肿瘤相关自身抗体临床应用现状与前景》、《AD血液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就临床分子诊断新进展和前沿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温州医科大学黄海山教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杨晋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许建成教授、东台市人民医院吴李培主任、江苏盛泽医院陆峰泉主任、《临床检验杂志》编辑部刘群副主任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晓婷副教授分别主持以上学术报告。

诊断标志物研究前沿论坛

“诊断标志物研究前沿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学锋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洪教授担任论坛主席。

本论坛聚焦于分子诊断在现代疾病诊断、预防、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次论坛,与会者深入了解了分子诊断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期待其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更广泛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学锋教授、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炬教授、陆军军医大学郑峻松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汪天培博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段朝晖教授、北京大学鲁凤民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洪教授分别做了《瑞金止凝血的MDT》、《脓毒症新型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功能与转化》、《现在和未来的DNA甲基化分析策略》、《多中心健康管理人群队列建设与研究进展》、《CA242助力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管理》、《多指标联合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性筛查效能》、《血液生态与检验医学研究》的专题报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部韩锟主任、溧阳市人民医院汤伟明主任、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丽主任、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银海教授、《临床检验杂志》编辑部戈皓主任、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裴兵主任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炳峰副教授分别主持以上学术报告。

医工结合与转化医学论坛

“医工结合与转化医学论坛”由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鸣教授和苏州大学细胞治疗研究院院长蒋敬庭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融合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医工融合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将工程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提高医疗水平,推动医学进步。转化医学则强调将基础研究应用于临床实践,实现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医工融合与转化医学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次学术交流通过探讨医工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旨在促进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鸣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刘雅宁博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汪付兵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黄庆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捷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立群教授和苏州大学细胞治疗研究院院长蒋敬庭教授分别做了《传感、纳米与检验》、《液体活检标志物分子分析用于癌症诊断》、《循环源标志物与肿瘤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转化研究》、《流式细胞室内质控品的现状与进展》、《肝脏免疫微环境相关检测方法初探》、《医工交叉背景下的专利保护与成果转化》和《医工交叉新策略:肿瘤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的专题报告。南京鼓楼医院沈瀚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吴国球教授、南京鼓楼医院李智洋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伟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严虹主任、南京市第二医院李金龙主任和徐州市中心医院顾锋主任分别主持以上学术报告。

体外诊断产学研融合论坛

“体外诊断产学研融合论坛”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艳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顾兵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论坛就临床分子体外诊断产学研融合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用深入浅出的报告形式和授课内容,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临床分子体外诊断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艳教授、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汤一苇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根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侯英勇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顾兵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葳教授分别做了、《多重PCR与纳米孔靶向测序联合检测对救治重症感染的价值》、《病原微生物的现场/即时检测》、《铜绿假单胞噬菌体治疗研究》、《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技术进展与产学研转化》和《药物基因组学在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秦晓松教授、海南省人民医院黄涛教授、安徽省肿瘤医院李明教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任传利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鞠少卿教授和泰州市人民医院周成林教授分别主持以上学术报告。

在论坛“产学研融合圆桌派”环节,六位专家同台论道,方琪主任作为主持人就体外诊断产学研融合论坛相关问题向专家们提问,专家们给予了专业解答。

体外诊断产学研融合论坛-圆桌派

方琪、程然、顾兵、王树才、汤一苇、唐波、顾亚(从左往右)

实验室智慧化与管理论坛

“实验室智慧化与管理论坛”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段勇教授和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袁恩武教授担任论坛主席。

本次论坛旨在推动检验医学实验室的智慧化进程,提高检验效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与及时的诊断依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张秀明教授、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胡晓波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铁丽教授、北京医院谭爱国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林勇平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赵建华教授分别做了《基于ISO15189的实验室智慧管理新模式》、《上海医疗机构自行研制体外诊断试剂项目进展》、《智慧实验室建设和进展》、《分子诊断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和质量管理》、《急诊检验加减法》、《临床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HPV检测试剂的选择、性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专题报告。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邵可可主任、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姜玉章教授、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陈道桢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段勇教授、江苏大学医学院钱晖教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袁恩武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邱骏主任分别主持以上学术报告。

肿瘤液体活检论坛

“肿瘤液体活检论坛”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和青海省人民医院阿祥仁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本次论坛主要围绕肿瘤液体活检的相关理论、相关技术和应用展开学术交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江苏大学医学前沿研究院院长许文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王佳谊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邓昆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李金明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丽艳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钧教授分别做了《多学科交叉推动检验医学创新与转化》、《细胞小外囊泡(EVs)分子标志物与肿瘤诊疗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肿瘤检验策略》、《循环肿瘤胞外囊泡液体活检技术》、《循环肿瘤DNA检测:从研究发现到临床应用》、《结直肠癌筛查分子检测技术进展》和《医工交叉新策略:肿瘤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的专题报告。海南省人民医院高小玲教授、青海省人民医院阿祥仁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严枫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吴健教授、宣武医院曹敬荣教授和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梁勇主任分别主持以上学术报告。

实验诊断与慢病管理论坛

“实验诊断与慢病管理论坛”由中日友好医院曹永彤教授和上海市东方医院范列英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慢病管理是对慢病早期筛查、早期发现、风险预估以及治疗的全过程管理,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临床检验的支撑。中日友好医院曹永彤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续薇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绵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常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郭林教授和上海市东方医院范列英教授分别做了《检验医师在实验室血脂检测与报告中的作用》、《AKI概念进展与实验室诊断》、《骨髓细胞形态检验与人工智能识别》、《发挥检验流水线效能的解决方案》、《多种新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早筛早诊中的应用探讨》和《血脂报告优化-助力血脂分层达标管理》的专题报告。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居会祥教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戴二黑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何帮顺教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陈亚军教授、南京市中医院王成主任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邱胜丰主任分别主持以上学术报告。

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论坛

“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论坛”由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筱玲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家云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本次论坛聚焦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其方向涵盖多个重要方面。在病原体检测方面,多种先进技术如mNGS、核酸分子检测、免疫检测等相互补充,为精准诊断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新的诊断指标不断涌现。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注重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外,耐药性检测至关重要,及时了解病原体的耐药情况有助于合理用药。这些进展为感染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了感染病学的发展。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筱玲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华国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吴文娟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李凌云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家云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赵建宏教授分别做了《免疫受损人群感染及病原学诊断》、《中国HBsAg阳性住院患者HDV感染血清阳性率和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临床本地化检测规范》、《人疱疹病毒6型通过AMPK-mTOR信号轴调控宿主细胞糖代谢的机制研究》、《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与挑战》和《艰难拟梭菌:感染、分型与实验室诊断》的专题报告。东部战区总医院夏欣一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徐婷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叶飞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文颖副教授、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史恒川主任和南京市江宁医院彭启松主任分别主持以上学术报告。

临床分子诊断案例解析论坛

“临床分子诊断案例解析论坛”由四川省人民医院蒋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剑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本论坛邀请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分享临床分子诊断案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案例解析,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四川省人民医院蒋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剑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童永清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穆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耿燕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方合志教授分别做了《遗传性纤毛病分子遗传及致病机制研究》、《基因组医学时代罕见病精准诊治》、《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诊断案例分析》、《流式细胞室内质控品的现状与进展》、《分子技术助力血流感染CRE快速分型与精准用药》和《线粒体病的功能检测》的专题报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张文玲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曹颖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贞教授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周春雷主任、天津医科大学王蓉教授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丽霞副教授分别主持以上学术报告。

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决赛

10月17日,“第二届紫金临床分子诊断论坛与临床学术会议”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顺利举行。 此次比赛旨在提高检验医学领域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尤其是英语演讲水平,并促进国际临床分子诊断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与探讨。

比赛由温州医科大学郑晓群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申艳娜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南通大学王旭东教授、徐州医科大学李世宝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钱旭教授共同担任评委。南京医科大学王芳教授担任主持。

选手风采

《中国临床案例:肿瘤标志物检验案例精解》编写会

2024年10月18日下午,在第二届紫金临床分子诊断国际论坛举行之际,同步召开了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潘世扬教授担任主编的《中国临床案例·肿瘤标志物检验诊断案例精解》中期图书编写推进会。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本书主编潘世扬教授、近30位编委及学术秘书,中国医学著作网策划编辑部王坤主任应邀参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Clinical Molecular Diagnostics》第二版修订编写会

2024年10月19日,《Clinical Molecular Diagnostics》第二版修订编写会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旨在更新和扩充这本在临床分子诊断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英文专著。

本书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潘世扬教授主编,汇集了国内外百余名专家的智慧,由Springer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向全球出版发行。自第一版发布以来,该书已成为临床分子诊断领域的重要参考书,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

在修订编写会上,主编潘世扬教授发表开场致辞,回顾了该书第一版的出版历程,并对第二版的修订提出了总体思路与设想。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临床分子诊断领域著名专家,包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义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范列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剑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家云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蔡贞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童永清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张文玲教授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周春雷主任等。杭州医学院吕建新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斌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洲教授等派人出席本次线下会议。还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秀茹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曹颖平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王昌敏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吴文娟教授、北京朝阳医院樊高威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方玲教授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刘歆等来自国内诸多临床一线的分子诊断专家在线参加了会议。专家们对修订内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为《Clinical Molecular Diagnostics》第二版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重要基础。新版书籍将涵盖最新的分子诊断技术、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为全球的医学专业人士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临床分子诊断知识资源。

潘世扬教授致辞

参加线下会议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