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贷(中国)

专题会议

中国生物化学和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第九期“代谢纵横”学术沙龙活动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5-04-28  浏览次数:1794

2025年4月24日,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以下简称“代谢分会”)举办第9期“代谢纵横”学术沙龙。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代谢研究前沿方法与技术”,聚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技术——机体代谢流和人体代谢舱。沙龙紧密围绕代谢分会“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初心,临床和基础专家各抒己见,热情交流。沙龙活动通过网络会议室与平台直播方式开展,有215人出席网络会议室,1269人从平台直播间观看。

近年来,随着代谢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精细,各种先进复杂的技术方法也随之问世,那么这些前沿的技术是如何助力于代谢研究的呢?本次代谢沙龙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讨论,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主持沙龙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潘诗佳研究员介绍了数字代谢舱的临床研究。科研团队通过建立标准化能量排泄率评估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涉及时间限制性饮食与能量平衡、口罩与生理能量平衡、AKK菌对二型糖尿病的代谢调控作用等。

广州国家实验室傅肃能研究员介绍了他在运用数学建模与生成式人工智能解析代谢生物学过程的前沿进展。介绍了量化性状的量化表述的概念,接着列举了同位素标记在代谢研究中的多种用途,如累积性代谢物(如脂肪酸)的生成速度和底物来源测算等。

两位讲座与讨论嘉宾高聆、税光厚、刘铁民、赵玉政等教授和听众开展热烈交流,活动进行2小时后圆满结束。作为代谢分会的精品学术活动,代谢沙龙旨在围绕一个个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学术方向,荟萃国内外长期耕耘该方向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探讨,将该领域的概况、痛点和前沿呈现给听众。欢迎继续关注代谢沙龙的后续活动。

代谢沙龙精彩掠影:

潘诗佳研究员在作报告

傅肃能研究员在作报告

学术讨论精彩荟萃

No.1

山东省立医院高聆教授发言:

针对潘诗佳研究员带来的代谢舱技术,高教授指出当今小鼠代谢笼技术已较为普遍,但解析人的内在能量代谢机制存在挑战。我国的代谢舱研究在逐步开展,如何建立中国自己多点的SOP仍是重点。高教授认为能量代谢与节律联系紧密,当人体经历过高强度的夜班后,其能量代谢如何变化值得研究。此外,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代谢机理一直未能解释清楚,代谢舱的应用可能为此提供关键信息。

对于傅肃能研究员的报告,高教授指出能量代谢数学建模在临床上应用前景广泛,目前很多临床急症中的代谢指标只能通过具体检测才能掌握,但从代谢的量化性状这一角度出发,应用模型预测进行临床判断价值巨大。此外,将现有的代谢组学信息汇总,并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加以演绎,可能得到代谢疾病发生发展的图谱,这对代谢领域的研究价值深远。

No.2

广州国家实验室税光厚教授发言:

在小鼠工作的基础上,将代谢流的标记物质应用到人的身上,结合代谢舱等技术追踪能量代谢变化极具科学价值,是未来代谢研究领域值得考虑的方向。当下代谢舱技术发展迅猛,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实时检测精度可以到百万分之一,税教授也十分期待代谢舱等研究仪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国产化。税教授提到代谢流如同位素示踪与质谱成像可以结合,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No. 3

复旦大学刘铁民教授发言:

刘教授分享了代谢舱使用中的经验教训,首先测量过程中必须有校正,具备标准品,从而证明所测数据的正确性;其次,代谢舱的功能是为受试者提供检测场所,但其具体检测仪器仍属于穿戴设备,如何将这些仪器与代谢舱本身功能连接起来值得深究。此外,关于活体代谢流与质谱联合使用的推进,刘教授指出需要教育认知的普及和国家的支持。对于如何建立代谢干预的闭环精准控制体系,刘教授认为应当大力开展和算法领域专家的合作,取长补短。

No. 4

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教授发言:

将细胞内某个特点代谢分子做成探针,可以精确到亚细胞水平,这对于突破超低丰度代谢产物的检测瓶颈有重要意义,即通过选择特点代谢分子作为荧光探针进行检测。赵教授指出对于将代谢流标记物应用于人体并追踪其转化流向的研究,当下的主要难题在于突破安全性问题,其中涉及较多的技术工具,赵教授希望能通过多种技术整合早日实现。赵教授说道,代谢组学为研究提供了全景图,而代谢流则通过代谢分子探针追踪特定分子的时空动态变化,甚至可以定位到亚细胞器,从而在不同亚细胞水平上进行全基因组网络筛选,揭示基因网络与代谢分子的交互作用,临床上可以用于不同样品的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