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化学和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第十期“代谢纵横”学术沙龙活动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5-07-07 浏览次数:362
2025年7月3日,由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以下简称“代谢分会”)主办的第10期“代谢纵横”学术沙龙顺利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老年共病的器官间交互对话”。沙龙生动体现了代谢分会“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宗旨,临床和基础专家各抒己见,热情交流。沙龙活动通过网络会议室与平台直播方式开展,有259人出席网络会议室,1175人从平台直播间观看。
老年共病是老年医学的典型特征,涉及不同器官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相互影响,这当中的分子机制包括器官之间的交互对话。如何解析这种对话机制从而达到延缓衰老、主动健康的目的呢?本次代谢沙龙活动在复旦大学汤其群教授主持下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讨论。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王延江教授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的系统性机制、诊断手段以及防治展开介绍。研究表明系统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密切,血液Aβ可进入脑内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和神经损害。此外,机体存在生理性的Aβ外周清除能力,脑内Aβ的清除由中枢和外周共同完成。当下脑脊液标志物与血液标志物已有较高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效力,未来将聚焦于衰老与神经变性生物标志物转化研究,以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最后,王延江教授介绍了基于衰老系统性干预阿尔茨海默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倡议两大新防治策略,为进一步维持系统健康,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提供了思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烨研究员从基础角度出发,以探寻线粒体跨组织信号交互因子为切入点,分享抗衰老研究新进展。田烨研究团队利用线虫模型揭示了跨膜蛋白通过调控钙震荡介导神经元线粒体应激信号的传递,并可影响分泌因子五羟色胺的释放实现神经肠道限定交互作用,其表达随衰老下降,过表达可延长线虫寿命。田烨研究员的系列研究为理解衰老过程中器官间相互对话的时间序列、相互作用模式和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
两位讲座人与沙龙嘉宾黎健、石雨江、鞠振宇等教授和听众开展热烈交流,活动进行2小时后圆满结束。
作为代谢分会的精品学术活动,代谢沙龙旨在围绕一个个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学术方向,荟萃国内外长期耕耘该方向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探讨,将该领域的概况、痛点和前沿呈现给听众。欢迎继续关注代谢沙龙的后续活动。
代谢沙龙精彩掠影:
王延江教授在作报告
田烨研究员在作报告
汤其群教授在主持会议
在汤教授的主持下,参与讨论的专家们热烈发言,观点鲜明,充满睿见。
No.1
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黎健教授发言:
黎健教授指出老年共病在老年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涉及跨器官间的交互作用。老年医学围绕老而不衰、衰而不病、病而不残这三个宗旨致力于提升生活质量。黎健教授认为代谢性疾病包含能量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和应激三大基本因素,本次的对话从临床和基础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出色的介绍与汇报,有利于推动老年医学的进步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齐聚临床与基础专家,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No.2
复旦大学长寿与衰老研究所石雨江教授发言:
不同组织器官衰老速度并不一致,且衰老与衰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石雨江教授询问田烨研究员的研究现象是器官的衰弱还是细胞的衰老。
同时石雨江教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器官的衰老与个体水平的衰老应当如何区分?
No.3
暨南大学衰老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鞠振宇教授发言:
造血干细胞衰老的过程伴随着克隆造血所带来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髓性细胞炎症,另外一个是克隆造血产生的血小板容易激活血栓,因此本质上归因于造血干细胞出现问题。鞠振宇教授询问王延江教授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衰老是否会导致外周组织对中枢Aβ的清除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