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代谢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前沿研讨会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5-08-19 浏览次数:17
近日,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第三届代谢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前沿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的近30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体重管理”主题,分为七个板块,从“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生活方式”、“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减重药物”、“辩论:肥胖是一种疾病吗?”、“肌肉保留”、“体重反弹”、“细胞代谢”和“学术前沿——新视点与新视角”方面对临床肥胖的前沿问题开展激烈的学术争鸣。
代谢专业分会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致开幕词,提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标是从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出发,研讨体重管理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科学问题,迎接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的创新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专题一: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生活方式
在潘安教授主持下,张惠杰教授作了题为《生活方式干预与体重管理》的主旨报告,从饮食干预与减重、运动干预与控制体重反弹等方面论述体重管理的生活方式干预的循证研究与生物医学进展;紧接着学术报告,郑超、张晶晶、熊雪莲、谢岑等教授与张教授进行了问答交流。围绕“生活方式干预困难的来源和原因”,李小英、张惠杰、李霞、朱大海、李旻典、武晓泓、孟卓贤等分别从饮食文化、动物研究局限性、脂肪调定点、减重的生理学、体重波动对健康的影响、政策制定的社会意义、运动的身心影响等方面分享观点,进一步分析了生活方式干预的理论和实践挑战。钱镭博士对新药开发趋势与代谢靶点布局作了精彩分享。
张晶晶分享了观点,生活方式减重的依从性问题根植于人的社会和情感属性,并且由于复胖和超量反弹而导致患者失去减重的信心和执行力。熊雪莲认为,生活方式干预呈现越来越多优化和挑战,包括从限制营养的种类、数量和饮食时间,不同方式的运动等,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为个性化、依从性高的体重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谢岑提出,当前各种提高依从性和功效的研究聚焦组合干预策略,如药物联合饮食管理、饮食结合运动处方;未来需要考虑慢性精神压力的不利影响。张惠杰分享了观点,体重管理是自律过程。李小英提出,现在的研究过度关注动物研究,在人身上很难复现;借助减重药物改变生活方式,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维持药物减重后维持体重的一种手段;在减重的基础上,评估体脂、体成分、肌力等的改变可能为生活方式干预提供更全面的指标。
李霞与张惠杰就生活方式干预对不同人有不同效果开展了分析和讨论。朱大海呼吁重视骨骼肌生理学在生活方式干预的独特作用,理解运动是良药,并为在生活方式干预管理自律、认知因素拿出系统方案。李旻典分享了观点,依从性需要不厌其烦的沟通与督促;减重后体重反弹需要考虑脂肪组织的代谢记忆和糖脂代谢改变的时空规律等生理学机制。武晓泓提出,需要评估正常生活中的体重波动变化和减肥带来的体重波动的长期健康效应,两者是否可以等同。孟卓贤提出,要让大家意识到运动后带来的获益,体重是不是唯一的指标;减重后基础代谢率下降的生理学意义是什么。
专题二: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减重药物
在郑超教授主持下,李舍予教授作了题为《药物减重——资本泡沫还是时代变革》的主旨报告,刘师伟、李于、汪丽恒、刘军力、郑怡、李小英、徐华强、刘兴国等分别从技术路线、减重后健康获益,体重调定点、多靶点、药物干预时间、生活方式药等方面各抒己见,进一步分析了减重药物干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孙常磊介绍了代谢创新药物靶标的鼻喷制剂研发进展。
刘师伟分享了观点,应该考虑如何把减重创新药物做的更好,减少反弹和肌肉流失;考虑减重+生活方式干预安全有效的实现长期体重管理目标;借助AI智能化进行病人减肥全程管理是未来趋势。李于认为,FGF21与GLP-1RA联合,对于未来精准用药和治疗非常重要,这里的瓶颈,如何把基础与临床更好融合;减重在肌肉保留方面,肝、心、肾等不同器官的交互对话应该被重视,还有增肌靶点,应该努力跳出已有靶点和赛道,做更多0到1的工作;关于体重反弹,这只是表象,而不是药物的副作用,减肥药物的关键窗口期,进行教育、科普和生活方式指导,以维持减重疗效;AI的发展是非常大的契机,发现新靶点,药物辅助设计,也会对如何用药、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指导;药物治疗还是应该关注长期效果,安全性永远高于有效性。
张惠杰认为,FDA刚刚批准司美用于治疗MASH,未来从应用的角度,如何去优化靶标,多靶点是最主要的方向。汪丽恒认为,从进化角度看,肥胖是个现代问题,体重调定点是受什么调控,在外周还是中枢,这是个关键科学问题;创新减重药物与精神类药物联用是否能避免不良反应;GLP-1在几分钟内会被降解,长期GLP-1RA是否是身体所需要的,是否可以通过工程学技术模拟肠促胰素的生理分泌规律;重视青少年肥胖。刘军力提出,减脂增肌,除了骨骼肌,也需要关注心肌的副作用。郑怡提出,不同GLP1RA在人群中效果,或者说不同人的响应不一致,可能是什么原因;生活方式方面,运动可能改善情绪,增加个体兴奋性,对减重以及健康维持有增益;情绪压力对不同人群摄食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李小英分享了观点,体重调定点背后的机制并不清楚,应该是外周和中枢共同参与;减重后必需减少基础代谢率,来维持机体功能;关于精神不良反应,现在对风险认识不够,药物使用时间不够长,人群使用数据还不够多,对于体重反弹,如果不停药,长期使用司美这类药物是安全且能维持体重的,再者是减肌,时间不够长,我们无法判断减肌对于临床结局究竟是什么影响,还需要长远观察。徐华强认为,GLP-1RA是新时代的开始,不光是一个药,是改变生活方式的药物,让这些药物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未来可能是锻炼替代药物。刘兴国认为,临床肥胖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努力;鼓励大家多锻炼,使线粒体更健康、更有活力。
专题三:辩论:肥胖是一种疾病吗?
在李小英教授主持下,激烈的辩论赛开始。正方辩手李霞教授,从权威官方定义、病理生理基础、专业医疗干预、社会责任等方面立论:肥胖是一种疾病。反方辩手武晓泓教授则列举从三方面立论:肥胖不是疾病,1)肥胖不符合疾病的医学定义,2)肥胖是一种风险因子,而不是疾病,3)将肥胖疾病化弊大于利。双方辩友开展了驳论、交叉质询。最后经投票,正方获胜,形成本次辩论的结论:临床肥胖是一种疾病。
研讨会集体合影
专题四:肌肉保留
在甘振继授主持下,朱大海教授作了题为《增肌减脂双重疗效小分子创新药的研发》的主旨报告,提出创新药物可以通过多靶点多器官机制实现减脂与增肌的双重疗效;引发与会专家的大讨论,孟卓贤、孔星星、李旻典、陈思凡等教授分别发言。
孟卓贤分享了观点,增肌减脂创新药物体现了锻炼替代药片(exercise in a pill)的主旨,具有应用前景;肌肉的质与量同样重要,减重药物相关的肌肉流失究竟流失的是哪种类型肌纤维需要明确;运动带来综合全面的获益,改善免疫、认知和心血管等功能。孔星星提出,肌肉纤维系统具有多细胞核、极长等特点;肌肉与脂肪组织存在器官间交互对话,相关研究将为增肌减脂提供新靶点;增肌小分子存在心肌毒性的可能,需要仔细论证。李旻典分享了三点感悟,肌肉保留依赖肌肉组织修复与蛋白质合成等互补生物学过程的协同调控;增肌药物需要考虑老龄化带来的成体干细胞耗竭带来的不利影响;肌肉的生物钟调控规律可以为进一步优化增肌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提供时间窗口。陈思凡提出,增肌减脂小分子研发需要个体化方案;加强肥胖药物治疗的科普宣教非常重要;肌肉流失的同时,还需要考虑骨质流失。
专题五:体重反弹
在杨景哥教授主持下,李小英教授作了题为《减重面临的挑战:体重反弹》的主旨报告,剖析减重的时间变化规律,提出减重不是问题、体重反弹是问题的观点,从能量代谢补偿机制、代谢适应、激素变化、代谢记忆等方面论述体重反弹的生理学机制,结合临床研究最新成果分析体重反弹与减重药物、生活方式干预、减重速率、肌肉流失的关系;引发与会专家的大讨论,傅君芬、孙海鹏、付麒、朱大海等教授分别发言。
傅君芬从儿科角度,提出减重需要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重视统一思想;体重反弹需要分析成分,探明不同年龄段肌肉反弹与脂肪反弹的比例;理论上加强体重调定点及其重新设置的基础研究。孙海鹏分享了观点,肥胖记忆及相关的适应性产热和基础代谢率的降低,是体重反弹的重要机制,迫切的需要深入研究。付麒认为减重反弹需要从政策和患者教育方面加强对生活方式的管理。朱大海认为减重反弹类似发育生物学的器官大小调控,有Hippo通路等重要信号通路作为潜在标志物和靶点。
专题六:细胞代谢
在何金汗教授主持下,张宸崧教授作了题为《细胞代谢的时空特异性精细调控》的主旨报告,剖析和分享AMPK/mTORC1的细胞特异性营养感应研究前沿。强力、江玉辉、赵玉政、徐延勇、刘洋等教授分别发言。邵金华介绍了借助瞬时弹性技术在代谢性脂肪肝病、微血管循环、肌肉生理的无创检测转化应用。
强力提出类似体重调定点细胞存在能量代谢的调定点,细胞代谢调定点的生物学基础值得理论化。蒋玉辉就AMPK感应葡萄糖的机制细节与张宸崧开展讨论。赵玉政认为中心碳代谢及氧化应激的相关代谢物存在高度的细胞内部时空分布特点,是细胞代谢的时空特异性精细调控的物质基础。刘洋分享了观点,胚胎期AMPK和mTOR的阴阳协调对组织器官发育及整体代谢稳态至关重要。
专题七:学术前沿——新观点与新视角
徐华强教授做了题为《基于第一性原理的代谢减肥药物设计》的报告,聚焦基于生理规律的代谢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接着潘安教授的报告《肥胖诊断与防控前沿进展》,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等宏观层面分析了肥胖的分型与治疗手段;刘兴国教授的报告《线粒体调控细胞命运》,介绍了细胞器时空调控细胞命运的新模式及生理病理意义的最新进展和系列研究成果。
研讨会圆满闭幕
会议为期2天,孟卓贤教授在闭幕式上总结到,本次会议是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代谢专业分会的闭门研讨会,会议形式有讨论、辩论、学术报告,针对临床肥胖、减重干预与体重反弹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也是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专家近距离的思想碰撞,然而仍有部分相关前沿方向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充分讨论,将在以后的学术活动中继续深入研讨。
供稿: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
代谢专业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