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2024年5月18日上午,响应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实验室开放月活动号召,复旦大学糖复合物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任士芳课题组举办了以“揭秘生命体中糖链密码”为主题的“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2024年度‘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来自上海各校的16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志愿者为同学们作了“‘糖’的奥秘”为题的科普专题讲座。报告以生动有趣的形式由生活中的糖出发为同学们科普了什么是“糖”,糖基化,以及糖基化在血型、精子游动、肿瘤免疫中发挥的作用。从甲流特效药“奥司他韦”等举例了研究糖基化的重要性。还介绍了破译“糖密码”工具——质谱技术。报告中,志愿者不时与同学们互动交流,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或提问,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科普专题讲座结束后,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同学们分批体验了绘制糖链和实验操作。在绘制糖链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触屏在软件上画出了简单的自己的血型糖链标签,并以此类推画出了更多更复杂的糖链结构,得到热烈反响。
在“走近实验室”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大型实验仪器设备MALDI-TOF飞行时间质谱仪器。IgG类抗体药物表面糖基化修饰的不同对于药物的活性,半衰期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对抗体药糖型的监测是必要的步骤。志愿者首先讲解了质谱仪的基本原理,演示如何通过该质谱仪得出样品的糖型数据,最后让小同学们亲自上手得出自己的质谱图。在讨论过程当中,小朋友成功发现了虽然抗体类型相同,但是却展示出不同的糖型。进一步了解到抗体药质控中糖基化的重要性。
在“科普小实验”活动中,志愿者准备了蛋白质变性和模拟血型鉴定小实验。蛋白质变性实验中,志愿者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不同档位的移液枪的样貌和刻度,以及现场演示了关键实验蛋白变性及去除和这个过程中移液枪的使用和相关原理。并准备了仪器和试剂让同学们动手使用移液枪混合了样本与冷乙醇,观察蛋白变性沉淀现象,后通过离心机去除。
人类红细胞表面分布着不同的由糖链结构决定的抗原。根据这些抗原的不同类型和表达情况,人类血型可以分为A、B、O、AB型,在模拟血型鉴定实验中,使用不同的模拟抗血清与模拟血液混合,可以确定模拟血液的血型。通过模拟血型鉴定的小实验,让小同学们了解血型鉴定的原理和方法,并且掌握实验中常用的技术和操作步骤。
这些丰富多彩的实验体验活动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大家跃跃欲试,纷纷动手做实验,研究生志愿者们则在一旁讲解帮助同学们了解科学原理。
本次开放日共有6名志愿者参加了本次活动的组织和接待工作,充分体现了糖复合物实验室人对科学传播工作的积极态度和奉献精神。我们未来还将持续举办各类开放科普活动并常办常新,将更多科普知识传递给公众,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对于科研的兴趣。
志愿者科普讲座-1
志愿者科普讲座-2
体验绘制糖链-1
体验绘制糖链-2
讲解质谱仪原理并体验-1
讲解质谱仪原理并体验-2
蛋白变性原理讲解与体验-1
蛋白变性原理讲解与体验-2
模拟血型检测实验原理讲解与体验-1
模拟血型检测实验原理讲解与体验-2
合照
© Copyright 中国生物化学与bc贷(中国) - All rights reserved.